跨界融合作品《天工开物》短评集锦(一)
2024-09-21 点击 : 0 来源 :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2024年9月6日,作为“2024赣鄱好戏——江西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之一的跨界融合作品《天工开物》在南昌上演。此剧汇集国内顶尖主创团队,由陆川担任编剧和总导演,由真人扑克牌平台和北京舞蹈学院出品。作为活动承办方之一的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江西文化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积极组织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观摩及评论,现将短评内容汇辑如下:

陈燕华认为

跨界融合作品《天工开物》以明代江西奉新人宋应星的人生与著作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发生于17世纪中国文化处于重要转型时期的中国故事。要将宋应星及《天工开物》搬上舞台并非易事,因为这个故事所关涉的不仅仅宋应星个人的际遇,还有其身处其中的明代晚期复杂的社会现状,以及蕴育了《天工开物》的充满了反思、反叛及创新而多样的晚明文化思潮。

《天工开物》的舞台以两种基调为观众呈现了两个世界:

一个是明代末期,宋应星和兄长宋应昇及好友涂绍煃追逐功名、困于科举之中的世界。宋应星在这个世界中颠沛流离一生却终无所获,其最亲密的兄长及好友又在国破家亡时以身殉国。这个世界如牢笼,舞台上《四书》册页高悬,似不可冲破的藩篱,士子们穷经皓首,作困兽之斗。

另一个则是《天工开物》所呈现的“无关功名”、只言“物”与“事”的理想世界。宋应星一生思想以“气” 为核心,以对抗程朱理学的“理”。宋应星认为“气”胜于“理”,“气”能成就“物”和“事”,宇宙的原则都蕴含在“气”的变化之中,在这种变化中“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以成宇宙”。《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技术知识,意在揭示纷繁复杂的“物”与“事”,发现其中的宇宙原则,并最终将世界导向有序。因此对“气”的思考不在对于经书的哲学思辨之中,而在自然和现实世界中。《天工开物》的舞台在氤氲的水汽中展开这个“气”的世界,这是一个久被文人轻视的“造物”的世界,“乃粒”“乃服”“调丝”“膏液”“冶铸”……舞者手持各类工具在舞动中展示各类技艺劳动,充满了活泼而奔放的生命力。

《天工开物》的世界根植于中国传统悠久文化的土壤中,是从前一个世界中挣脱而出的,它既带有前者的烙印,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现代中国即将来临。

伍文珺认为

跨界融合作品《天工开物》是一台精致的商业化舞台作品,也是我省艺术创作“剧目+产业”跨界融合的探索性成果。该剧由真人扑克牌平台和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由总导演、编剧陆川,总编导高燕、孟可,作曲吕亮,服装设计阳东霖,舞美设计罗亚卓,视觉设计包尔温等成员组成的国内顶级创作团队倾情打造,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担任主演。剧作将《天工开物》著作中“乃粒”“乃服”“陶埏”“冶铸”“五金”“佳兵”等章节用舞蹈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将它们融入进剧中宋应星“赶考”“大考”“著书”“山河”的人生际遇中,融入明末的动荡时局中。

该剧故事线叙述较为流畅,舞美、灯光、音响、音乐无一不精美,审美考究高雅精致。加之导演将在影视剧中熟稔的新媒体技术运用到这部剧中,让这部剧的视觉呈现精美无比。剧中的兄弟情、屡试不第、无用之书、家国情怀等也巧妙地切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关注热点和痛点燃点。名导、名主创、名演员的加持,全媒体的密集宣传,精致的舞台呈现,剧作内容的话题度以及粉丝效应让这部剧在南昌的两场演出门票全部售罄。

剧场之外,配合这部《天工开物》所设的明信片、纪念票、打卡点、徽章制作、非遗漆扇、交流互动空间等“吸粉”活动及与《天工开物》配套的吉州窑茶具、《天工开物》书籍、分宜夏布绣、“天工开物”米粉、“江中”等商业业态也给这场演出赋予了更多价值:是剧目的演出,也是舞台“艺术+产业”的跨界融合,更有望实现通过舞台剧目宣传江西本土品牌及非遗产品的目的。

林宇认为

自戏剧产生之初就有了光、影的运用,戏剧舞台对于光、影的探索始终保持着无止境的追求状态,而舞剧《天工开物》这一跨界融合舞台作品中对光、影的设计与运用则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舞台上光影技术的巧思妙用点亮了该舞剧在叙事、抒情上的多重表达,丰富了舞剧艺术的传统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观剧新体验。

巧化道具。《天工开物》的“简”之审美,除了舞蹈动作之简,也体现在光影道具的妙用上,体现在以光代物的设计理念上,如开场以投影芦苇图形到光幕上而呈现的广阔平静的“芦苇地”,如宋应星和兄长、挚友赶考路上乘坐的“小舟”,以及在撰写“膏液”篇章时,多层圆环造型的投影瞬间将书中所载的榨油器皿浮现于舞台中央。这些由光影制造的道具,既有艺术至简之美,也有舞美至简的现实意义,既简化了道具的繁琐负担,又以科技手段再现了艺术手法的虚拟表达。

亮化人物。在《天工开物》“赶考”一幕中,一道椭圆形光束垂直照射在四名舞者身上,舞台其他方位则配暗光以弱化观众注意力,同时在舞者上方配有姓名介绍的上悬式前幕与之相呼应,使舞台画面呈现出影视剧片的屏幕既视感,既为舞台表现增添了新意,又交代了主要人物及人物关系。而在“笔耕”一段,宋应星于山涧边行走、边思考,一道追光打在他身上,形成一处立于舞台上的人形和射在地面上的人影,形、影呼应,虚实对比,从多角度、多方位塑造了思索中的宋应星,表达了其志在百姓而不在功名的精神境界。

美化舞台、渲染气氛。在“赶考”一幕的“乃粒”舞段中,背景光由蓝及青至暗橙的切换,营造出了农民早耕晚归过程的天色变幻,为舞台营造了极富诗意的场景。

强化表达。在耕种的舞段中,一道道顶光依次照射在插秧的农夫们身上,其曲身弓背的身影整整齐齐地倒映在地面上,仿若一幅真实的田间秧苗写照,极为生动地表达了《天工开物》所载的农民之不易和粮食之珍贵。

点化主题。最后一幕幕布上宋应星的出现与渐离观众并消失于舞台,这种从有到无、由近及远、由明至暗的光和影以特殊的艺术媒介和手法,突出并强调了戏剧主题,传递了宋应星摆脱俗世观念、不负梦想以半生书写关于人民的著述的崇高境界,以新颖而直观的方式点化了主题、提升了意境。

胡杨认为

舞剧《天工开物》通过“序章”“赶考”“大考”“著书”“山河”几个章节,演绎了宋应星历经科考落榜,却痴迷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从而悉心观察、笔耕不辍地编撰了《天工开物》这部记录中国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几千年来实践经验技巧的“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序章”介绍了宋应星与其兄宋应昇、其友凃绍煃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为后面三人对未来抉择的不同埋下伏笔。此外,序章通过老年宋应星将作为发簪的毛笔递给青年宋应星,缓缓引出宋应星著书的始末展开故事,又与舞剧结尾青年宋应星将毛笔还给老年宋应星相呼应,完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第二篇章“赶考”与第三篇章“大考”介绍的是宋应星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的无奈。有评论指出整部舞剧对于科举考试部分的描绘篇幅过大,甚至超过了著书的过程,与《天工开物》主题不符。其实正是因为在一次又一次前往科考的路途中,宋应星对身边所见所闻产生好奇并记录下来,才成就了后来的《天工开物》。舞剧中考场上一张张课桌拼就成了一条大道,年轻的宋应星在这条大道上翻飞跳跃,不也预示着科考成就了铺向完成《天工开物》这部巨作的路吗。主创人员在舞蹈编排上将舞蹈真正融入剧情中,功底扎实的舞蹈演员们用他们轻盈的舞姿和生动的表情为观众传递剧情。

下半场第四篇章的“著书”和第五篇章的“山河”重点描绘了宋应星六试科考皆失利,开始静心于《天工开物》的收集整理和撰写。这部巨作传播了中华科技瑰宝,不仅泽及华夏,更惠及世界。在“著书”篇章里,舞蹈演员们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配合舞台背景将《天工开物》中劳动人民的耕种、缫丝、铸铁、膏液、佳兵等技艺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青年宋应星在旁边记录,时而与劳动人民互动交流,时而埋头奋笔急书,将宋应星著书过程塑造得更加丰富立体。

结尾里,青年宋应星与老年宋应星携手,背对着观众缓缓走向舞台深处,台前的幕布上以《天工开物》原书为背景,动画宋应星缓缓向观众们踏步而来,这一刻历史和现实遥相呼应,预示着《天工开物》对世人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令观众动容。